在繞地球運行三十多年之後,國際太空站 (ISS) 正在為重大轉變做準備。到 2030 年,國際太空站將不復存在,這為大膽的商業化太空站新階段鋪平了道路。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是太空探索新篇章的開始。
自 1998 年發射第一個艙以來,國際太空站一直是國際合作和科學進步的象徵。該太空站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太空人,並支持開創性的研究。它在研究微重力對人類的影響、測試未來深空任務的技術以及作為數百項科學實驗的平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國際太空站老化的基礎設施不斷增加的營運成本促使美國太空總署及其國際合作夥伴制定了退役計劃。問題不再是“如果”而是“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美國太空總署已明確表示,即使國際太空站不再使用,它也打算在近地軌道上保持人類的持續存在。然而,他們計劃與私人公司合作開發商業營運的太空站,而不是使用政府資金。
Blue Origin、Axiom Space 和 Starlab 等公司設想模組化工作站可以作為研究、製造、旅遊甚至媒體製作的中心。雖然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外包這些業務可以幫助大幅降低成本,同時促進創新。
好處
轉向商業太空站使美國太空總署能夠專注於更雄心勃勃的目標,例如阿耳忒彌斯計畫和火星探索。同時,私營業者可以利用其設施吸引更廣泛的用戶,從進行微重力實驗的製藥公司到尋求終極冒險的遊客。此外,商業化可以刺激經濟成長。太空基金會的報告預計,到 2040 年,全球太空經濟可能超過 1 兆美元,其中近地軌道活動將發揮重要作用。
儘管有這些好處,但仍存在一些挑戰。開發和維護太空站是一項成本高且技術要求很高的工作。私人公司必須證明他們能夠提供可靠的服務,同時保持安全性和可負擔性,並且他們必須證明他們將能夠複製科學家所需的科學環境,以便重要的科學研究能夠在未來繼續進行。